李峥,高级工程师,清陶(昆山)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总经理。2012年博士毕业于AG真人唯一平台材料系,2014年博士后出站,曾荣获江苏省双创人才等荣誉称号,主持有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在江苏、江西、广东、贵州等省建有产业基地,与多家国内外知名整车企业开展了合作。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李峥学长坦言“材料涉及方面广而分散,没有特别大的产业背景去支持,因此入学后同学们有一些专业情绪,未来不知道要干什么”,自己在南策文经理组里读博士期间也曾有过面对材料领域众多方向难以选择的茫然。但随着深入的学习和敏锐的观察,李峥学长察觉到了电池领域的发展潜力,“好的技术只要找到了好的产业土壤就可以发展”。之后,李峥学长便全身心投入到电池领域的研究,联合组里另一位已经毕业的同学,开启了创业逐梦之旅。在进入行业时,他们便达成共识:“电池行业的核心在于技术,只有拥有超越同行的技术创新,才能真正站稳脚步,避免陷入混乱的竞争关系中。”
三思而行,稳中求进
做行业和做实验有很大的差距,李峥学长从“实验室”迈向“大市场”保持了很大的敬畏。他们知道创业风险很大,因此不能抱着赌的心态进入电池产业。他先从占比较小的隔膜产业入手,耐心了解整个电池行业的内部情况,并不断地学习。2015年,相关政策的出台使得我国锂电池行业飞速发展,李峥学长把握机会,迅速与政府交接洽谈,于2016年底正式入局固态电池,清陶能源就此成立。随后两年间,他开始为公司业务“补拼图”——“因为固态电池涉及的方面太多了,我们需要不停地学习。经历了五年左右不断地探索,我们建立了自己的产业能力。”李峥学长解释道。
“不会因为自己是清华员工就得到市场青睐,只有更多的经验积累才能让自己立稳脚跟。”李峥学长始终坚信这个道理,他在固态电池这条路上走的小心谨慎又积极进步,为清陶能源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厚实基础。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在李峥学长看来,成果转化“难点”就在于把高校里的科研成果真正变成好产品、好企业,这个转化链条很长,需要打通、协同各方创新资源,“成果转化离不开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这就可以看出成果转化需要协调的资源非常多,特别是一般科技成果转化的产品附加值高,要形成产业规模化效应,无形中难度大大增加。成果转化要成功,光有好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好的创新环境、产业资源支持、企业成长的土壤。”
固态电池研发的困难来自“没有产业链的支撑,每推进一步,缺少相应的产业规模。”此时,清陶能源相比于其他电池企业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技术、装备、产业开发完全进行了一个闭环,这使得我们可以高效率进行研发。我们研发的速度快,成果就会更好。”
清陶能源依托“产—学—研—资—政”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建成“新能源材料—固态锂电池—自动化装备—锂电池资源综合利用—科研成果孵化—产业投资”的完整产业生态链,支撑清陶能源在产业化的道路上加速前进,取得累累硕果。
要实现固态锂电池技术从高校实验室到市场化、产业化、商业化的转变,这背后并非一帆风顺。“成果转化无法一蹴而就。事实上,完成成果转化,我们已有近10年的积累,前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提及清陶能源在这几年迅速发展的关键,李峥学长觉得是“扎实地做事,以技术为本源实事求是地做事。先赢不是赢,我们把这个事情当做长期的事业来做,不能贪图一时的利润。”
积水成渊,聚沙成塔
李峥学长认为“在学校打的基础很重要,我之前做过员工干部等,这种带团队的经验对我从一个研究者到管理者的转变帮助很大。”“材料专业研究的方向有很多,集团里研究的是科学的思维,我们未来能够实现产品量产依赖于科学的基础。从0到0.1的过程是在学校里做成的,学校为未来的产业指明了方向;产业则是负责从0.1到1,再到100,甚至10000,实现量产。”
“其实对固态电池,我一开始什么都不懂,但是有一万小时定律,干的久了什么都会懂。在清华材料这个大的背景下,你具有的是积累能力的机会,哪怕你现在做的是金属材料,毕业后进入锂电行业也是没有问题。在学校里只是找到方向,但是在职业中要找到大的背景,不要越做越小。”学长强调道:“我觉得材料领域是有很大作为空间的,包括集电、电子等在内的半导体领域,也都离不开材料领域来兜底。希望大家在科研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以之为支点,为材料产业乃至所有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真正落实材料作为基础领域的作用。”
访谈期间,李峥学长表示在各行各业中都能看到清华人的身影,他们引领行业进步,是支撑产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和先锋力量。希望清华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嘱咐,让世界看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清华力量。